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60周年学术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60周年学术活动 > 回忆感言
腾格尔:诚于做人,恒于学问
发表日期: 2016-04-11 来源: 综合处
打印 文本大小:    关闭

  算起来,从事油气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研究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充实忙碌的科研、管理工作带给我许多收获,尤其是在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工作的十年,我从一名地质队员快速成长为科研带头人,由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成长为科研组织管理者。期间已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项,中国石化专有技术2项;曾获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石化这个国有企业的大平台和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那支充满活力、凝聚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在我心里,最应感谢的还是给我提供了学习深造机会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在那里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那里我慢慢摸索如何做科研项目、如何思考科学问题;在那里得到了徐永昌、刘文汇、陈践发、陶明信、方国庆、李钦雄等多位良师的多方指导……,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深深领悟到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初衷,正是这三年的时光,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 

  犹记得,那是2001年的金秋,我接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定格,就如同一个人行至到十字路口需重新选择前行的方向,我的事业、人生轨迹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个从事了十年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且小有成就的地质队员,放下所有,毅然奔赴到一个陌生的学科领域——油气地球化学 

  心怀忐忑,34岁的我又开始了在兰州地质所的学生生活。在这里,我师从刘文汇研究员,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长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在稀有气体、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别是在油气成因理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油气地球化学示踪体系建立等领域均取得过重要的科研成果。他是我的良师益友,生活上关心我、传授知识更是手把手教,因材施教。鉴于我有着十年野外一线工作的经历及项目管理经验,在课题的组织和开展工作中上手快的特点,安排我参加了陈践发研究员的973项目,从事烃源岩形成环境的专题研究。在这里不仅要学外语、政治理论,更要弥补自己在石油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及实验分析等方面知识积累的不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啃着课本,打基础、学方法;更会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帮师哥弟们做试验,去偷学技能,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实验样品前处理、微量元素分析的实验测试工作,我必亲力亲为,正是这三年的坚持,使我在科研工作、实验分析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为今后主持科研、管理实验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老师常会寻一些经典的专业书籍,督促我多看、多思,并鼓励我要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就这样,我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着知识,不知不觉间在石油地质方面的业务能力快速得到了提升。 

  博士期间,我主要还是在徐永昌研究员身边从事研究工作。作为我国气体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徐老师博学、谦逊、风趣,尤令我敬佩的是他为石油事业奉献的执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善为生的生活信念。当年他已年尽古稀,精神矍铄,岁月沉淀下来的那份儒雅,让我不由叹息——岁月静好! 

  刚进入973课题组时,由于刚刚接触该领域的研究,一时也不知从何处打开突破口,虽然查找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对课题研究仍然帮助不大,我当时感到很茫然、无助……,徐老师鼓励我,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信,失去斗志;困境中,要学会欣赏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不断挑战自己! 

  徐老师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偶像”,他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见解不凡,令我常常感慨,我终其一生也要做这样的人;徐老师于我而言,更是一个“开题”的人,他帮我捋顺了研究思路、丰富了研究方法,为我的人生“开了题”!他是我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引路人!作为良师,他常常会把一个很难懂的理论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欣然领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放松的交流和探索,往往会真正激发起我的潜能。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徐老师告诫我,在关注国内外石油勘探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以发展的眼光去比别人先发现问题,先接触并开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先走了这一步,你的研究才具有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才具有更多的指导性,这样你才能占据这个领域的有利位置。而每个项目的立项、课题的研究内容也并不是孤立、互相割裂的,都是在前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新情况、扩展了新视野,结合国家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提出来的。 

  工作中,他常说,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一定要“基本功”扎实、脚踏实地,切忌浮躁。“野外考察是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一定要认真、严谨对待野外考察、采样、选样、野外记录;要虚心向老师、师兄弟们学习,专家们的建议所起的“抛砖引玉”作用更不容小觑;对于课题组而言,天时地利不足时,只有充分发挥课题的优势,才是完成好任务的基本保证;团队整体力量的投入,才能圆满地完成好科研任务。 

  这些知识,直到今日,仍让我受益颇丰。 

  犹记得,博士毕业需要提交3篇核心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但因为我当时受课题研究局限撰写论文很难,两位老师都非常担心我完不成这个任务而影响到博士毕业。急,解决不了问题!置身在研究内容中,博览相关书籍,让眼界开阔起来,打开研究思路,用心体会、旁征博引,最终成稿。当我把徐老师看过后的初稿翻开,看到每页纸上那圈圈点点的红色批注,上面有建议、有指正,大到篇幅的调整,小到标点符号的更正……,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是一位学者对知识的尊重!第二稿、第三稿……在我们师生探讨间、完善中,成稿了。老师建议我投到《中国科学D辑》,在不安的等待中,我终于接到了中国科学编辑部的稿件录用通知”……就这样,三年的研究成果,终凝练成了5篇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科学》、《沉积学报》、《天然气工业》、《地球科学进展》、《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刊物上,其中2篇论文被SCIEI检索。 

  博士论文撰写期间,刘老师、徐老师和几位同窗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徐老师更是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逐章逐页认真指导,不仅使整部论文质量得到凝练提升,文字描述更为简洁、准确……,翻开论文,每张图、每个章节都会让我浮想联翩,带给我许多难忘的回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我把那本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答卷交到刘老师、徐老师手中时,他们欣慰的笑了…… 

  20046月,我终于获得了地球化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 

  遥想当年,曾经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如醇香美酒,还未启封,心已醉。与刘全有、高波、李凤杰、王杰、张殿伟、窦启龙、王晓锋、南青云等同窗,常因研究内容的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好不开怀!闲暇时,大排档里喝喝啤酒,侃侃大山,畅谈美好的未来,更是惬意!颇有些“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境! 

  岁月流转,季节翩跹,不知不觉间,十五年过去了,但在兰州地质研究所那段美好的岁月却已悄然变成了回忆,珍藏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院风,已变成了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支柱屹立在我的心中,青春虽已散场,但梦想依旧继续……值此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原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庆祝60周年大庆之际,我欣然提笔,追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愿我的母校春华秋实、桃李天下、百尺竿头、再创辉煌!     

  作者腾格尔简介 

  腾格尔,1967年生,男,中共党员,研究员。2004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获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实验室主任、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石油地质实验分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实验技术学组副组长、《石油实验地质》期刊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近十五年来,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评价、页岩气赋存机理与实验地质研究等。先后已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项,中国石化专有技术2项;曾获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荣誉称号。 

附件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4960977 传真:0931-8278667 
版权所有 ? 2009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陇ICP备05000310号
620102020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