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活动

2021年第二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更新时间:2021-10-11   来源:

930日,2021年第二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在油气中心二楼会议室举办。此次沙龙活动邀请了耿榕悦,蒙炳坤和舒旸做学术汇报,范桥辉研究员以及全体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会议。

首先,耿榕悦博士以黑曲霉对U(VI)与高岭石、伊利石相互作用调控机制开展介绍。她提出通过研究U(VI)在高岭石-黑曲霉和伊利石-黑曲霉复合体上的富集,研究黑曲霉对U(VI)在高岭石和伊利石表面吸附行为的调控作用。高岭石-或伊利石-黑曲霉复合体通过共培养法制备。结果表明,U(VI) 在不同 pH 范围内对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吸附可归因于离子交换、外层络合 (OSCs) 和内层络合 (ISCs),而在黑曲霉-矿物复合体表面仅有 ISCs。此外,SEM-ED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表明,U(VI) 与黑曲霉-矿物复合体表面的磷酸基团、酰胺基团和羧基配位。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进一步发现,U(VI) 在生物复合材料中被黑曲霉部分还原为非结晶形式的 U(IV),可能以磷酸盐配位聚合物或生物质相关单体的形式存在。此项研究对研究铀在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后,蒙炳坤博士介绍了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原油芳烃分子标志物分布特征及意义的相关工作。为明确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简称柴西北)原油的有机质来源、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等,进而认识柴西北原油的成因和富集规律,对柴西北小梁山凹陷和茫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储层来源的41 件原油的饱和烃和芳香烃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柴西北小梁山凹陷和茫崖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原油芳香烃化合物分布特征,原油总体上被划分为2 类:第一类原油,芳烃化合物以三芳甾烷系列的相对含量最高,萘系列、菲系列、三芴系列和?系列化合物相对含量次之;第二类原油,芳烃化合物以菲系列的相对含量最高,萘系列、三芴系列、三芳甾烷系列和?系列化合物相对含量次之。饱和烃和芳香烃中指示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的分子标志物分布特征表明,柴西北小梁山凹陷和茫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储层原油属于半咸水咸水湖相原油,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辅,原油均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该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主力烃源岩沉积期的水体具有较强分层程度和还原性。在柴西北小梁山凹陷和茫崖凹陷中,从西北到东南,不同构造带古近系新近系主力烃源岩沉积期的水体分层程度依次变差,还原性依次降低,成熟度依次升高,表明该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储层油气具有近源成藏的特征,靠近阿尔金山的红沟子、小梁山、咸东和咸水泉构造带是今后原油勘探重要领域,而处于小梁山凹陷和茫崖凹陷斜坡区的油泉子、南翼山、大风山、黄瓜茆和开特米里克构造带是今后原油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最后,舒旸硕士以刘家峡水库为例,介绍了浅层剖面仪的应用,即浅地层剖面仪依靠自身的换能器周期性的向水下发射声能信号,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首个强声阻抗界面即水底时,部分脉冲信号会因为反射作用提前被设备接收单元采集,剩下的声能信号则会透过水底界面继续向深层的介质进行传播,在碰到下一个声阻抗界面时,则会重复前面的过程,一些声能信号返回到设备的接收单元,余下的声能信号继续向下传播,如此不断重复,直到声能信号被完全耗尽,再利用捕捉到的信号,经过数字处理进行剖面解释,探究水底淤泥分布情况。其次,介绍了浅层剖面仪的工作方法,包括测线布置和图像的解释。在图像解释中又涉及到误差和干扰的消除,图像的读取。常见的干扰波主要有机械干扰、环境噪音、直达波、水底多次波、侧反射波及绕射波等。本次报告着重讲解了多次波的消除,采用预测反褶积的方法,根据从同一反射界面一次波的到达时间预测多次波,进而达到消除多次波的目的。最后选取了两幅具体的测线所对应的图像,在图像中读取其淤泥厚度,最终通过软件将所有的淤泥厚度量取出来,得出最后的结果,既整个刘家峡水库区域内淤泥分布情况。

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同时,范桥辉研究员也指出科研工作要认真思考自己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要深入浅出的系统性开展阐述。本次沙龙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交流中圆满结束。让我们一同期待下一次的沙龙活动!

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