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el: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油页岩热模拟过程中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
更新时间:2015-09-24 来源:科技处
为了研究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我中心孙丽娜博士等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油页岩柱状样品的高温高压加水热模拟实验为手段,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法对模拟样品的固体残渣进行孔隙结构特征测定,研究了有机质热演化过程对孔隙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Ⅳ型氮吸附等温线的出现,表明中孔为孔隙发育的主要贡献者;2)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氮气吸附量与温度的线性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2可达0.92;3)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均有一定量的大孔、中孔和微孔孔隙形成;4)结合不同的热演化阶段,可以将孔隙结构演化粗略地划分为重整(250℃-300℃,原始孔隙被形成的烃类重新充填阶段)、形成(350℃-375℃,烃类产物的形成导致次生孔隙的大量形成阶段)和发展(400℃-500℃,油裂解气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孔隙的发育阶段)三个阶段;5)通过对比分析(因为TOC消耗而可能形成的孔隙与利用氮气吸附法所测得的孔隙)发现TOC为影响孔隙结构的重要因素,低演化阶段较差的孔隙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气的保存,而高演化阶段较好的孔隙连通性则更利于页岩油气的运移。该研究为油页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Fuel,158 (2015) 549-557。
相关链接: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re structure in Chang 7 member oil-shale from Ordos Basin during organic matter evolution induced by hydrous pyro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