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辽西地区发现奇特的白垩纪翼龙化石"猎手鬼龙"
发表日期: 2012-03-31 来源: 摘自:新华网
打印 文本大小:    关闭

我国科学家与巴西古生物学家合作,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一种奇特的白垩纪翼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猎手鬼龙”的化石进一步证实了我国辽西地区产出的翼龙组合与巴西东北部产出的翼龙动物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他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演化关系。

记者22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等的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德国《自然科学》杂志上。

据介绍,“猎手鬼龙”发现于辽宁西部九佛堂组湖相页岩中,时代距今约1.2亿年的早白垩纪晚期。这件化石有着魔鬼般奇特的头骨形态和吻端异常粗大的牙齿,显示其为捕猎高手,因此得名。这件标本上还保存了多处翼龙的粪化石,主要由鱼类骨骼碎片组成,这也是人们第一次见到翼龙粪化石的形态,也直接证明了鬼龙是食鱼动物。

“‘猎手鬼龙’和2003年发现的来自巴西的‘玩具翼龙’十分相像。”汪筱林介绍说,类似的翼龙化石除了先后在巴西和中国发现的这两个属种外,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被发现过。

为什么两个地理位置相距如此遥远的翼龙类群会这样相似?科学家猜测,巴西翼龙很可能是从我国辽西逐渐扩散迁徙过去的。“当然这其中经过了漫长的迁移和演化的过程。”汪筱林说,“‘猎手鬼龙’的发现对中国和巴西早白垩纪翼龙动物群的组成和面貌的相似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证据。”

早在2002年,我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并关注辽西热河生物群九佛堂组的这一翼龙组合与巴西翼龙动物群之间的关系。汪筱林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在对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翼龙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后提出,我国辽西地区可能是一些白垩纪翼龙类群起源和辐射中心。距今约1.2亿年的九佛堂组的翼龙组合中许多本地起源的类群逐渐繁盛,并由地处北方劳亚大陆的辽西地区向外迁移辐射,直至扩散到位于南方冈瓦纳大陆的巴西。

“这种向外的扩散可能与九佛堂组沉积时期具有较强飞行能力的鸟类大辐射引起的生存竞争有关。这一时期的鸟类开始大量繁盛,它们中的大部分也以鱼类为食,飞行能力还比翼龙强,因此逼迫翼龙不得不另觅他处。”汪筱林说。

他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显示,一些重要的翼龙类群如古神翼龙和古魔翼龙类,以及大型的无齿翼龙类等白垩纪翼龙类群都是起源于辽西地区。

附件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4960977 传真:0931-8278667 
版权所有 ? 2009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陇ICP备05000310号
620102020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