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最近,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年轻的科研人员曹长群等通过对我国新疆大龙口南翼和桃树园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研究发现二叠纪最末期存在两次负异常,从而将陆相生态系统的崩溃划分成两幕,并提出陆相生态系统对生物大灭绝的反映可能要早于海相生态系统的新观点,为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这项研究结合海陆相地层中生物标记化合物、链状真菌/藻类残体和磁化率等证据的对比,建立了新疆陆相地层与我国煤山地区海相地层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碳同位素演变过程的精确对比关系。认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前海陆相同时发生的有机碳同位素降低事件,是由于海平面降低而造成的富含硫化氢的静滞、缺氧的海洋环境的存在及其对大气和陆相生态系统的深层次影响。由于海、陆相生态系统对环境异常敏感度的差异,使得二叠纪末期陆相生态系统的反映要早于海相生态系统,从而支持2005年通过浙江煤山剖面钻芯样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即海洋光合作用水体环境富含硫化氢为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的主导因素。这一结论为南非Karoo盆地三叠纪代表性脊椎动物水龙兽的过早出现、二叠纪-三叠纪异常孢粉形态的出现和孢粉化石的混生过渡,以及介形虫化石面貌的过早陡然变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该项研究也充分证明了我国以大龙口南翼剖面为代表的陆相地层发育更加完整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沉积,更加优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陆相地层剖面。国际著名刊物EPSL网络版上已刊登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