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红柳泉-跃进地区第三系E31Ⅰ和Ⅱ砂组细分层对比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通过验收
发表日期: 2007-04-23 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关闭
2007年4月18日上午,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在敦煌组织召开了《红柳泉-跃进地区第三系E31Ⅰ和Ⅱ砂组细分层对比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课题验收会,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汪立群高级工程师主持。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科研处处长陈国俊参加了会议。

经过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果:

1、对红柳泉-跃进地区进行了E31Ⅰ、Ⅱ砂组的统层对比,选择了100余口钻井,在对这些钻井自然伽玛、电阻率和岩屑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对其E31Ⅰ砂组(12个小层)和Ⅱ砂组(6个小层)的18个小层进行了精细划分和对比。

2、通过对100口重点钻井的细分层对比、岩芯特征和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南部下第三系下干柴沟下段E31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并根据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及相带划分方案,将研究区沉积相划分为4种沉积体系,4种沉积相,8种沉积亚相,并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

3、通过对研究区E31Ⅰ砂组和Ⅱ砂组的沉积特征分析,指出该区在古近纪E31Ⅰ砂组和Ⅱ砂组沉积期是一个比较快速的湖侵过程,该时期红柳泉与砂西-跃进地区分别发育了两个辫状河三角洲。E31Ⅱ砂组沉积期砂西-跃进地区的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由河流带来的大量碎屑颗粒在该区沉积了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类型的储集砂体,为该区优质储集岩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对研究区红34井、红113井、灰101井和灰102井的E31Ⅰ砂组取芯段岩芯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结合钻井、录井资料及薄片鉴定和分析化验数据,详细描述了上述4口钻井E31Ⅰ砂组取芯段的沉积特征,并对红34井和红113井的沉积特征及岩性与电性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5、指出在红柳泉地区的红112井以东、红19井以西一带是E31Ⅰ和Ⅱ砂层组沉积期红柳泉三角洲的主要水下分流河道入湖地带,是一个有利优良储集砂岩发育的地带。

共有9名专家对该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评议。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工作量大,基础工作扎实,整个工作十分细致,结论和认识合理,对该区域下一步勘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件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4960977 传真:0931-8278667 
版权所有 ? 2009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陇ICP备05000310号
620102020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