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郝乐伟等-FES:青海湖滨岸鲕粒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22-03-01
      鲕粒是生长在成核物质周围的皮壳,在古代和现代沉积环境中都有所发现。现已被用作反映海平面、氧化还原状态、水深、温度、盐度和水动力环境等的古气候和古海洋学指标。对于鲕粒的成因,究竟是无机形成还是有机形成,已争论了百余年。无机成因认为,鲕粒是由浅层、温暖、碳酸盐饱和及搅动的水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化学沉淀。有机成因认为,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溶液中的pH值发生变化,导致碳酸盐矿物沉淀,胞外聚合物(EPS)为碳酸盐矿物的生长提供了成核位置。最近有学者通过实验表明物理环境在控制鲕粒的生长方面更为重要,但缺少野外证据的支持。但有学者认为物理环境对鲕粒的形成和大小几乎没有影响。因此,鲕粒所处的物理环境是否会影响鲕粒的增长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联合资助下,西北院油气中心李树同和陶辉飞领衔的沉积学团队,对青海湖发育的鲕粒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鲕粒在青海湖的滨岸较为发育,但在不同的湖岸位置,鲕粒含量存在差异。在强水动力的滨岸环境,鲕粒的含量,发育的完整性和厚度等均较好。鲕粒并未在所有颗粒尺寸上发育,只有当水动力和颗粒尺寸匹配时,才能产生鲕粒,青海湖鲕粒成核的颗粒粒级主要集中在中砂。另外,在壳内,未观察到细菌或胞外聚合物(EPS)。因此,在青海湖,细菌可能不是鲕粒形成和生长的主要因素,但水动力似乎在鲕粒分布、完整性、厚度和大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已经正式发表在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期刊,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eart.2022.824453

1. 青海湖鲕粒发育的特征


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