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简介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甘肃省油气资源勘探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其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油气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之一。几代科研工作者在国家油气基础研究的重大科研任务中全力以赴,创新完成了一系列关键性调查研究任务,成功解决了我国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科学难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实验室的成立旨在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推动油气资源的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同时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验室密切关注国家能源安全的紧迫需求,立足西部、辐射全国,专注于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及伴生资源成藏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研究。研究方向覆盖了油气地质理论、天然气成因理论、勘探开发技术等多个领域。目前,实验室拥有72名固定人员(包括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30人),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BR计划”3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9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12人。实验室同时聘请了国内外13位客座和特聘研究员,拥有10位在站博士后和66名在读研究生。实验室拥有的专业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油气地质综合性深入研究,团队成员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油气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等。该团队以其综合性和交叉性为特点,其优选研究方向和卓越研究水平备受国内外公认与关注。
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国家计量认证机构),已经建成气体同位素分析实验室、稀有气体分析实验室、微量微区分析实验室、有机分析实验室等13个专业技术实验室,拥有稳定同位素质谱、稀有气体质谱、等离子体质谱、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高温高压模拟仪等48台(套)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2亿元。实验室专业支撑队伍素质过硬,超过70%的技术人员拥有博士学位。长期以来,实验室一直秉持“整合资源、开放共享、支撑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对外共享机制。实验室注重分析技术研究,逐步形成的“微量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组成分析技术研究”、“有机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微量微区岩矿物性分析”等多个技术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作用。
近5年以来,实验室瞄准油气地质研究领域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了国家和部委的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省部委重点项目5项,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1项,企业横向200余项,总经费约1.2亿元。发表科技论文370余篇,其中SCI论文260余篇,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9项、授权发明专利25项,出版专著3部,咨询报告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甘肃青年科技奖1项等。
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成藏理论;②非常规油气形成聚集机理与资源潜力;③氦气和氢气等天然气伴生资源的成藏理论与资源评价;④实验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⑤油气资源领域态势感知与重大决策咨询。近年来,在非常规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以及氦气等天然气伴生资源的成藏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创新石油基础地质理论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实验室致力于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1. 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布局
图2. 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