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部仪器设备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一边是大量被闲置的仪器设备资源,一边是企业等创新主体日益迫切的使用需求,这种失衡越来越成为制约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不按规定如实上报科研设施与仪器数据、不按规定公开开放与利用信息、开放效果差、使用效率低的管理单位,将采取网上通报,限期整改,以及停止管理单位新购仪器设备、在申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时不准购置仪器设备等方式予以约束。在刘亚东看来,要实现《意见》提出的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必须先实现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开放。“这些实验技术人员是否有意愿积极主动参与对外服务直接影响到设备开放服务的实效。(经济日报记者董碧娟).
10月30日,中科院修购专项专家验收组一行5人对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承担的2013年中央财政修购专项“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平台”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连杰,副主任夏燕青、妥进才,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修购专项工作组和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随后,验收组专家对购置的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和生油岩评价仪三台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验收,并重点对采购审批、招标(谈判)过程、合同签订、经费管理等有关文件档案进行了详细检查。验收组专家检查文件档案。
015年1月12-13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召开的“ 2014年度学术年会”在兰州举行。油气中心副主任、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夏燕青研究员,副主任、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妥进才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段毅研究员,科技处处长陈国俊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会议。他希望油气中心科技人员利用好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交流平台,解放思想、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把自己的利益与油气中心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统一起来,只有个人把工作做好,国家、民族、油气中心才会好。
中国下古生界海相高-过成熟烃源岩镜质体缺乏,其成熟度评价成为目前油气勘探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遗憾的是,常规分析技术仍然不能有效地进行类异戊二稀烷烃非对映异构体完全、快速的分离检测,常规的分离检测最大分离度仅为0.58 ,效果不理想,且分析需要经不同的程序升温控制,完成一个样品分析至少198 min 。结果显示, Rt-bDEXcst手性色谱柱可在30min内实现类异戊二烯烷烃中的非对映异构体的完全分离,从而解决了运用姥鲛烷生物构型与地质构型比值计算烃源岩成熟度的误差问题。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据悉,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暨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近期在北京顺利召开,在本次会议上,依托西北研究院建设成立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地球化学分析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工程中心涉及海洋油气勘探重大装备研制、勘探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海洋油气勘探基础实验平台建设、海洋油气勘探重大领域攻关研究4个业务板块,组织构架包括理事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3个管理部门。工程中心第一届理事会、技术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成员名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总裁夏庆龙任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任技术委员会主任,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任委员会主任。
He是最轻的稀有气体元素,由3He和4He两个稳定同位素组成。地球的3He主要来源于其最初形成时的太阳星云物质,目前主要赋存于地幔中;而4He主要由U-Th放射性衰变产生, 在地壳中相对富集。从物质循环角度来说,He主要通过火山系统和深大断裂带从地球内部向外释放,因此被认为是地球脱气作用的理想“参照物”。前人成功地利用He通量和CO2/3He比值观测结果,估算了全球洋中脊、大洋俯冲带等构造背景的CO2释放通量,加深了对板块构造体制下深部碳循环的理解。
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氢同位素组成作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一项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有效记录油气及母质生成环境、演化程度、油气运移特征等重要地球化学信息。现有的机单分子化合物氢同位素分析,主要借助气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联用(GC-IRMS)技术实现,即:气相色谱分离后的有机物通过高温热转化技术实现氢同位素的在线转化及氢同位素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氢元素是是否完全转化成氢气是氢同位素分析的关键环节。
天然气氢同位素研究是天然气成因理论以及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氢同位素组成较宽的变化范围能灵敏地反映天然气的成因和演化过程。氢气、甲烷、乙烷等组分是氢同位素组成测试的良好载体,但由于煤层气、烃源岩模拟气、温泉气等部分天然气样品中氢气与甲烷共存,开展氢同位素组成测定时氢气组分与甲烷组分较难被色谱柱完全分离,从而导致这些组分的测试结果精度较低。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与中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半干旱环境下河流三角洲沉积特征与非常规油气实验新技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实验新技术进展”为主题做交流。西北院副院长康世昌、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姚泾利副院长应邀出席了会议,科技处副处长司建华研究员、油气中心主任范桥辉研究员、副主任李中平、陶辉飞、油气中心科研人员、各实验平台技术负责人及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西北院院长办公会成员夏燕青研究员主持。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汇聚、碰撞和俯冲过程造就了现今高耸辽阔的青藏高原,由此导致的海陆格局、大气环流、地貌水系以及深源气体释放等地球深部-表层响应变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青藏高原地表隆升和侧向扩展的生长过程,前人提出了多个模型,例如地壳缩短-走滑逃逸、下地壳通道流、岩石圈拆沉以及地幔整体对流等,但这些模型在地表隆升和侧向扩展的驱动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其中的一个焦点争议问题是高原生长动力学过程发生的深度(或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