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遵仪院士:百年人生,宗师典范,我国地层学、古生物学的奠基人—杨遵仪先生的科学之路!

更新时间:2022-09-17   来源:
 20190503215408_28630.jpg

  图1. 杨遵仪先生格言: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的生命才会有价值,一生才会有作为,才会活得有意义!(图片:转自中国地质大学网站) 

      杨遵仪(1908.10-2009.9),广东揭阳人,地层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杨遵仪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八、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杨遵仪1908年10月生于一基督教徒家庭,1928年,考取当时在上海的暨南大学,就读于政治经济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因很早仰慕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翁文灏教授(1889-1971)之名,又受同学程裕淇的影响,后转学到翁文灏为系主任的地理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用英文写成的《中国地质文献目录》的毕业论文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本地质文献目录,1935年正式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密切关注。当时的国内外权威人士称他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尼克斯”(北美地质文献的编著者)。1935年,杨遵仪考取留美研究生,1936年到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在地质学家Dunbar教授的指导下习学习地层学及古生物学,于1939年完成《密歇根特拉弗斯群(中泥盆世)的软体动物》的学位论文,获博士学位,1939年8月回到中国。先后任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及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等职。1946年回清华大学地质系任教授。1952年,作为建院负责人之一参与创办北京地质学院,并一直在此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20190503220404_98653.png

 图2. 2008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院士大会,

报告结束后和恩师杨遵仪先生合影

   

20190503215507_99280.png

图 3. 1946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杨遵仪颁发的教授聘书

  杨遵仪先生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以及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深入研究了无脊椎古生物的若干门类,尤其对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的造诣颇深。他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并选择中国南方三个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从而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杨遵仪先生在跨越百年的人生中,上承我国最早的一批地学巨擘,下启诸多至今活跃在学界前沿的翘楚,以其融贯中西的国际视野、甘为人梯的道德情操、臻于卓越的学术成就,树立了地学宗师的典范。杨遵仪1984年担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二叠系、三叠系分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委员;是第一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共同领导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中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学者。

   地学界的金钉子,是识别全球年代地层界线的标志。浙江湖州长兴煤山剖面既是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标志,又是古生界与中生界界线的标志,被看作地质历史上三个最大的断代金钉子之一。这颗金钉子的发现和确认,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遵仪先生及其弟子殷鸿福院士等对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相关成果反映出当时地层学研究的最高水平。2001年,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煤山D剖面成为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这是地层研究领域的世界最高科学荣誉,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1978年以来,他组织和领导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事件及其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地层中的生物群演化和变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根据生物的演化阶段及事件地层学原理提出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界线标志,这一研究成果和所取得的进展在1988年北京召开的第203 项目国际讨论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或是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事件地层学研究和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方面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这项研究成果于1989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研究集中体现了杨遵仪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在事件地层学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并把我国的事件地层学研究推向了新高度。 这项研究,后期是由谢树成教授、殷鸿福院士等为首的科研集体完成的。 为了找寻这枚“金钉子”,三代地质学家付出了20多年的艰辛努力。 这枚“金钉子”设在中国,为国家争得了极大的荣誉。如今,它已显示出“黄金效应”:项目组在煤山剖面所获一系列的创新点已成为国际范例或标准,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  

 金钉子.png

 

 图4. 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

    

20190503220120_11700.jpg

图 5. 1982年,杨遵仪和王鸿祯(右一)、郝诒纯(左二)、杨式溥(左一)

四位古生物学家讨论学科建设问题

   杨遵仪还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为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执教50多年,他先后讲授过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原理和各门类古生物专题等多门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和同事们为我国培养了几百名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带出了几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被提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在教材编写方面,他先后参与主编了《古生物学》、《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学教程》、《生物地层学教程》等。在学科建设方面,1960年他与郝诒纯教授一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62年在我国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1978—1987年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地层古生物专业的发展制定了规划和目标。20世纪90年代来,杨遵仪先生以及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属科研项目,其中有7项获国家或部级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他于1992年被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199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颁发的Welbur Cross奖章,此奖章用以表彰他在地质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对地球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21333.jpeg

    图6. 杨遵仪院士的著作《古生物学教程》

北京地质学院迁校期间,教学科研工作长期难以正常进行,杨遵仪先生主动去中国地质科学院帮助工作。自1972年8月至1978年秋整整6个年头,年逾花甲的杨遵仪每周3天挤公共汽车到地质科学院上班,协助我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1901-1989)主持编辑《地层古生物论文集》,指导中青年工作。不管工作有多忙,他总是有求必应,从未表示过厌烦。一时解答不了的,便带回学校查阅资料、然后及时将答案告诉求教之人。他只想着要赶紧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年轻的同行们,让大批新人迅速成长起来。杨遵仪先生除了给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生讲授《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专题课外,杨遵仪还承担了国内一些地质单位的咨询任务,经常外出活动。1978年秋,他应宜昌地质矿产所邀请,赴海南岛石碌矿区考察,解决了有争议的地层问题,与汪啸风教授等合作完成了《关于石碌矿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论文。

在文革中,杨遵仪先生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但他自觉无大过,心里很坦然,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学生们都知道他很有学问,非常欢迎他一同到安徽贵池地质队参加对口劳动,又到湖北江陵和江西909地质队参加教学实践。这时他虽然还在接受批判,但一有空他就学习英、德、法3种文字的毛泽东著作,他坚信语言工具今后还会有用处。事实也正是如此,1971—1972年,就有人找到江陵去请他审查中国学者赴尼泊尔、苏丹等地考察石油的报告译稿;1973年,师生返回北京组织起来搞科研,他顶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跑遍北京几个大图书馆,查阅了多年不见的各种外文期刊,分别向地质学院的教师和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年国外地层古生物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还充当外语教员,给本院的中青年教师开办了英语班和法语班,为文革结束后的研究工作迅速缩小同国外拉开的差距创造了条件。

20190503223014_47576.jpeg

图 7. 杨遵仪先生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

中国对外开放以后,许多地质学科的专业委员会相继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恢复了地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许多地质方面的学术代表团出国所带论文的英文稿或摘要,不少都经过杨遵仪修改或定稿,一部分还请他全文译出。仅参加第25届和第26届两次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就有近50篇是他翻译或经他修改过。他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译文质量,使中国地质科学的新成就能够如实地介绍到国际地学界。送来请他评审或修改的论文、译稿、教材和各种手册经常堆满了他的书桌,不论对同辈专家还是年轻,本单位的师生还是外单位的同行,他都一视同仁,真诚帮助。有一位外单位的中年教师,因患病影响了学术研究,对自己写的一篇古生物论文能否发表把握不大,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找他,当时杨教授的任务安排得很紧,而这篇论文需要加工修改的工作量又比较大,但为了帮助这位教师,他还是留下了化石标本和原始资料,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检查和修改。他还不顾7旬高龄,两次骑自行车到北京大学那位有病的教师家中讨论问题,助人可谓尽心尽力。杨遵仪乐于助人并不是只对找上门来求助的人而言的,他还主动关心他人的工作。当他看到一份对外发行的地质杂志英文摘要错误较多,就主动向编辑人员提了出来。后来,杂志编辑部每期都将外文摘要送来请杨遵仪修改,周围的同事说他自找麻烦,他笑道:“我这人就是爱多管闲事。错误太多的稿子发出去,有损国家的声誉嘛。”

20190504003534_22073.jpeg

   图8 杨遵仪先生收藏阅读过的《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一书 (由朋友提供)

 杨遵仪曾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现代地质》等多种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委,曾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前10卷)主编,《地质学报》和《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为促进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杨遵仪教授对地层古生物学的卓越贡献,1997年先后获得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他还获得过美国耶鲁大学的克罗斯奖,被录入中国科学院主编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温家宝.png

图9.  1997年杨遵仪院士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2008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百岁华诞庆祝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2000多名师生与杨院士一起分享了百岁寿辰的喜悦与福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自己的恩师发来了贺信:“47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您仍是我的老师。”对杨遵仪院士为中国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90504101241_85356.jpg

 图10. 百岁生日的杨遵仪院士携夫人李晓珍一起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

杨遵仪先生从事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工作七十余载,胸怀祖国,博学笃志,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以渊博的知识深受广大师生和地质同行的崇敬和爱戴,更以他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我国地质界的敬重。

 

杨遵仪院士代表作品:

     1.杨遵仪,1948.《新疆东北部石钱滩组C—P腕足类》(英文).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丙种

     2.杨遵仪、丁培榛、张守信、殷鸿福。1962.《祁连山二叠纪、三叠纪腕足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杨遵仪、吴顺宝、杨逢清。1981.《关于中国南方海相二叠—三叠系的界线问题和接触关系》。地球科学,14:4—15

     4.杨遵仪、聂泽同.1982.《西藏阿里地区侏罗纪蛇尾化石》。古生物学报,21:83—86

     5.杨遵仪、李子舜、曲立范、卢重明等.1982.《中国的三叠系》。地质学报,56(1):1—21

本文根据以下资料整理:

(1)百度百科:杨遵仪 (https://baike.baidu.com

(2)中国地质大学网站(http://www.cug.edu.cn/

(3)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网站(http://www.93.gov.cn/

 (4) 潮汕籍地层古生物学家: 杨遵仪(http://www.usd52730.com

(5)郑剑东,忆恩师杨遵仪(http://www.doc88.com/p-0394526508635.html

(6)杨遵仪,吴顺宝,杨连清,关于我国南方海相二迭—三迭系的界线问题和接触关系,《地球科学》,1981年01期

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